紫花地丁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味奇妙中药,调理中风风湿疮疡,还抗 [复制链接]

1#

当我们对一个人不太了解的时候,往往会带着自己的主观意见去看待,当了解到对方原来是隐藏的大佬时,可能会一般十分惊愕,一边说着失敬失敬。就像我们时常在山野路旁遇到一些其貌不扬的杂草时,甚至还会一脸嫌弃,然而当知道它的药用价值后,又往往表示难以置信。比如,在农村,无论是田间田埂,还是山野路旁,往往会遇到一种叶片很大、味道较臭、生长较快的一种野草,虽然它会荒芜庄稼,但是农民伯伯却一点也不讨厌它,因为用它来喂猪,不仅猪子少生病,而且还会肯长膘,因此,民间称它我“母猪油”。

但是,很多人却不知道,这个被民间称之为“母猪油”的野草,却有一个比较奇怪的名字,那就是豨莶草。豨莶草最早见于《唐本草》,那个时候它还有一个名字叫“猪膏莓”,为什么会给它取一个很多人看不懂的名字呢?李时珍指出,“此草气臭如猪,而味莶螫,故谓之豨莶”。也就是说,在民间十分常见的这种野草,竟然还是一个已经有千年历史的中药材,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豨莶草的临床用途,不仅拥有十分强大的药用功效,就连现代药理都对它“虎视眈眈”,大为研究。

据《本草纲目》记载,豨莶草最早收录于《唐本草》,最初的药用功效,主要是“主金疮止痛,断血生肉,除诸恶疮,消浮肿”;而后来,唐代医学家陈藏器将豨莶草捣烂外敷,用来治疗“虎伤、狗咬、蜘蛛咬、蚕咬、蠼螋溺疮”等疾病;而李时珍通过临床实践发现,豨莶草可以用来治疗“肝肾风气,四肢麻痹,骨痛膝弱,风湿诸疮”等疾病。不得不说,豨莶草的药用功效,自《唐本草》记载以来,一直在不断延伸。

豨莶草这味中药在明代四大本草中,除了《本草纲目》记载之外,另外三部也收录了豨莶草。《本草蒙筌》指出,豨莶草“疗暴中风邪,口眼歪斜者立效;治久渗湿痹,腰脚酸痛者殊功”,主要将豨莶草的作用集中在中风、风寒湿痹、口眼歪斜、腰脚酸痛等病症上,这与《唐本草》所载,有些延续。而《本草经疏》中对豨莶草的作用表示赞叹,认为它“妙在走而不泄,香可开脾,邪去身安,功力斯倍矣”,着重表述豨莶草祛邪的能力很强,而且还有“祛邪不伤正、邪去正自安”的妙用。《本草汇言》对豨莶草的作用做了简要概括,认为豨莶草是“祛风湿、活滞血之药也”,并把豨莶草在祛风方面的强大作用做了言简意赅的描述,也就是“故祛风药,每推首用”。

对于豨莶草的妙用,也有本草典籍中认为,它有“补元气,祛风湿,强筋骨,长眉发,乌须鬓,明耳目”的作用,这里面有些作用可能暂时还没完全被证实。不过这个说法主要是因为《本草纲目》中收录的豨莶丸,其中记载了“臣自服至百服,眼目清明,即至千服,髭须乌黑,筋力轻健,效验多端”,但是是否真有如此神奇,有待进一步研究。不过《本草纲目》中所说的豨莶丸,所用的豨莶草需要“九蒸九暴”,现代基本很少采用这种炮制方法了。而且古人强调,“五月五日、六月六日、九月九日,采叶,去根茎花实”,“层层洒洒与蜜蒸之”,如此九蒸九晒之后,“气味极香美”,但按照这个操作,在现代的可实现度并不容易,因此,也只能姑且听之。

豨莶草这味中药在中风偏瘫、风湿疼痛、痈疽疱*等方面,拥有着良好的作用,尤其是与其他中药联合使用,效果更好。比如与臭梧桐配伍,祛风湿、通经络,对于风湿痹痛、筋骨无力、腰膝酸软、四肢麻木等病症有着颇为奇特的功效;与蕲蛇、地龙、当归等中药配伍,可用于治疗中风偏瘫、半身不遂;与菊花、夏枯草、臭梧桐等中药配伍,可用于治疗头痛头晕;与茵陈、栀子、垂盆草等中药配伍,可用于治疗湿热*疸;与刺蒺藜、地肤子、白鲜皮等中药配伍,可以治疗风疹湿疮;与蒲公英、野菊花等中药配伍,可用于治疗疮痈肿*;与小蓟、紫花地丁等中药配伍,而用于治疗疔疮发背……

豨莶草这味中药,在农村十分常见,而且自古以来,它就是一个颇为奇特的中药,诚如《本草纲目》所载,“谁知至贱之中,乃有殊常之效”。而且,豨莶草这味中药在现代还引起了药理学的高度重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豨莶草具有免疫调节及抗炎,心脑血管系统作用(抑制血栓的形成,改善微循环,舒张血管,降压),抗病原微生物,抗癌[1];抗炎镇痛,抗血栓,抗肿瘤,钙通道阻滞,促皮肤创伤愈合,免疫抑制,镇静催眠,降血糖[2];抗过敏,心血管保护,抑制肿瘤细胞,促进创伤愈合,抗菌,对信号通路的作用[3];改善血流变及凝血功能,促进皮肤创伤愈合,心血管保护等药理作用,临床可用于治疗冠心病,痛风性关节炎,椎体形成术后残留腰背痛,风湿性关节炎,高血压等疾病[4]。不得不说,豨莶草这味中药,真是给我们太多的惊喜了,应当大力发掘。

豨莶草炮制后,作用会有一些变化。豨莶草的炮制品,一般为酒制、蜜制、酒蜜制等。不过在现代临床中,常用的就是生用和酒制,豨莶草生用可用于治疗风湿热痹,湿热*疸,痈肿疔疮,风疹湿疹等疾病;酒制豨莶草可用于治疗风湿痹痛,中风偏瘫,头痛眩晕等疾病[5]。对于豨莶草的用量,内服用药时,常用量为(略);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煎水熏洗均可。在煎煮豨莶草时,不要使用铁器,用砂锅为宜。豨莶草内服不宜大量使用,以免引起呕吐,因此,孕妇不宜使用。另外,由脾肾两亏、阴血不足,而非风湿所致的四肢麻痹、骨节疼痛、腰膝无力等证,不宜使用豨莶草。

参考文献[1]于静,付淑莲,张芳英.豨莶草药理活性与临床应用研究概况[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32(12):-.[2]徐丽伟,徐帅,王菁,等.豨莶草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37(3):-.[3]滕天立,徐世芳,陈峰阳,等.中药豨莶草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32(2):-.[4]杨秀娟.中药豨莶草的临床应用与研究尽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15(66):27+19.[5]叶定江,张世臣,吴皓.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药炮制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