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判断得白癫疯 http://m.39.net/pf/a_4658776.html吴惟康教授是龙江医派的杰出医家,辨证上审源候机,治疗上正本清源,于内伤杂病,颇有所得。其治肾三方,即“八正解*汤”、“银翘地*汤”、“加味肾气汤”,为其临证时常用之治疗肾系疾病经验方。其中“加味肾气汤”,记载于严用和的《济生方》;“银翘地*汤”和“八正解*汤”,均是吴老从临床实践中以六味地*汤、八正散加味而成。“八正解*汤”、“银翘地*汤”、“加味肾气汤”分别应用于湿热下注膀胱证、肾虚膀胱湿热证、肾阳虚水肿证,疗效满意。兹将吴老对上述三方的运用经验分述于下。
1八正解*汤
1.1方证解析
吴惟康教授常将本方应用于治疗急性泌尿系感染(膀胱炎、肾盂肾炎)、急性肾炎、急性前列腺增生、尿路结石、小儿尿频等疾病,以尿频、尿急、尿道灼热涩痛,小便短赤,淋漓不尽,少腹胀满或有疼痛,腰疼,或有寒热,口苦口黏,纳呆,恶心欲呕,或渴不欲饮,大便溏或秘结,神疲乏力,舌红苔*腻,脉滑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证属膀胱湿热、气化不利者,与中医“淋证”、“癃闭”范畴相类。
本方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八正散合五味消*饮化裁而成,其组成为:金银花15g,滑石15g,连翘10g,瞿麦15g,蒲公英15g,萹蓄15g,紫花地丁15g,车前子10g,木通10g,竹叶5g,栀子10g,大*5g,生甘草15g,具有清热解*、利尿通淋之功。若热*炽盛、高热寒战者,重用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或加*连、*柏、*芩,以清热泻火解*;便溏者,去大*加茯苓、白术等以健脾和胃;大便秘结者,重用大*以通腑泄热;神疲乏力者,加西洋参、*芪、*参等以补气健脾;若尿路结石,小便淋沥不通者,加石韦、海金沙、金钱草、鸡内金等以化石通淋;若热盛迫血而尿血者,加白茅根、小蓟、蒲*、藕节等以清热止血;若湿热阴伤者,去大*,加生地、知母、白茅根以养阴清热。
1.2治验举例
患者,女,52岁。初诊:年5月6日。小便频数淋沥,尿少,尿道灼热疼痛,伴有恶寒发热,体温38.5°C,咽头色赤,大便秘结,心悸气短,舌质红苔*腻,脉弦而滑数。尿常规检查示:白细胞(++++),红细胞(++),尿蛋白(±)。西医诊断:急性尿路感染。中医诊断:淋证(血淋)。处方:金银花15g,连翘10g,蒲公英15g,瞿麦15g,滑石15g,木通10g,紫花地丁15g,萹蓄15g,栀子10g,大*5g,车前子10g,生甘草10g,小蓟10g,藕节10g,白茅根15g,7帖,水煎服。二诊:5月11日。尿频明显减轻,仍有轻度尿痛,热退,大便通畅,一般症状均好转。复查尿常规示:白细胞(+),红细胞3~4个/HP。上方去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大*,7帖,水煎服。三诊:5月18日。患者症状基本消除,精神明显好转,但仍觉肢体沉重、乏力,嘱以健脾渗湿剂善后。
按:尿路感染是最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也是成年人中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热类》曰:“淋乃热客膀胱,郁结不能渗泄故也。”然《丹溪心法·淋》补充云:“淋有五,皆属乎热。”又《诸病源候论》云:“血淋者,是热淋之甚者,则尿血,谓之血淋。”此患者为中年女性,因外感湿热秽浊之邪,从下侵入机体,上犯膀胱,蕴结于下焦而成。湿热客于下焦,膀胱气化不利,则小便频数淋沥,尿道灼热疼痛;热盛灼伤血络,迫血妄行,则尿血;湿热内蕴,充斥三焦内外,扰乱心神,则发热、咽肿、大便秘结、心悸气短;舌红苔*腻,脉弦而滑数,乃湿热内蕴之征。故治宜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本方以滑石、木通为君,清热利湿,利尿通淋;臣以萹蓄、瞿麦、车前子,助君药清热利湿通淋,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以助君药清热之功;栀子、大*为佐,利水道,荡热邪,使湿热之邪从二便分消;小蓟、白茅根、藕节清热凉血止血;生甘草清热解*,兼调和诸药,缓急而止茎中痛。“八正”之意,正如徐大椿所云:“大*下郁热而膀胱之气自化,滑石清六腑而水道闭塞自通,木通降火利小水,萹蓄泻膀胱积水,山栀清三焦郁火,车前子清热以通官窍,生草泻火以达茎中。”吴老更益以清热解*之品,使全方“清”、“利”、“通”三法益彰,三焦同调,分消湿热火*。
2银翘地*汤
2.1方证解析
本方为吴惟康教授的常用经典验方,临床用于治疗泌尿系感染(膀胱炎、肾盂肾炎、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肾结核、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慢性前列腺炎、尿潴留等疾病,屡试不爽,效如桴鼓,疗效卓著。其所治疾病,临床以尿频、尿急、尿涩痛,小便短少或淋漓不尽,小便*赤或浑浊,少腹拘急,腰痛、腰酸,神疲乏力,或有腹胀纳呆,泛恶欲吐,浮肿腰以下为甚,或有午后潮热,两颧潮红,盗汗,舌淡红少苔,脉细数,或有腰膝酸软冷痛,夜尿频多,舌淡红无苔,脉沉缓弱为主要表现,证属肾虚膀胱湿热、并以肾虚为主者,与中医“水肿”、“淋证”、“癃闭”等范畴相类。
本方由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中的六味地*丸和五味消*饮化裁而成,其组成为:金银花20g,连翘15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5g,熟地20g,山药10g,丹皮10g,茯苓20g,泽泻15g,山萸肉10g,车前子10g,牛膝10g,*柏10g,知母10g,芦根20g,白茅根20g,功能清热解*、补肾利水。若肾精亏虚者,加杜仲、川断、寄生等;偏于肾阴虚者,加女贞子、枸杞子、旱莲草、石斛、阿胶等;偏于肾阳虚者,加肉桂、附子、菟丝子、巴戟天等;若水肿甚者,加猪苓、滑石、通草、琥珀粉、木通、萹蓄、瞿麦等;若热甚者,加*芩、*连、栀子、野菊花等;若泛恶欲吐者,加清半夏、生姜等;若有尿血者,加小蓟、蒲*、侧柏炭、藕节等。
2.2治验举例
患者,女,50岁。初诊:年12月27日。小便频数,不禁淋沥,尿道刺痛,左侧腰疼,颜面轻度浮肿,体温38℃,乏力,恶心,纳谷衰少。尿常规示:白细胞满视野,红细胞7~9个/HP,尿蛋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缓。西医诊断:急性肾盂肾炎。中医诊断:淋证(血淋)。处方:金银花20g,连翘15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5g,生地15g,山药10g,丹皮10g,茯苓20g,泽泻20g,山萸肉10g,车前子10g,牛膝10g,*柏10g,知母10g,芦根15g,白茅根15g,3帖,水煎服。二诊:年1月30日。浮肿基本消退,腰痛减轻,纳谷尚少,尿道唯有痛感,复查尿蛋白(-),红细胞(-),白细胞10~15个/HP。处方:旱莲草20g,连翘15g,车前子10g,女贞子15g,泽泻20g,牛膝10g,菟丝子15g,茯苓20g,白茅根15g,熟地20g,丹皮10g,芦根10g,寄生15g,山茱萸10g,琥珀粉3g(冲服),金银花15g,山药10g,14帖,水煎服。此方出入10余剂后尿痛止,诸症平,复查尿常规各项均恢复正常。嘱其继服此方14剂巩固,随访病瘥未作。
按:急性肾盂肾炎是临床常见的泌尿系感染类疾病,属中医“淋证”范畴。该患者50余发山,天癸将绝,肾气渐衰,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遗篇·刺法论》),湿热秽浊之邪趁虚入侵,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乃成此病。吴老指出,急性肾盂肾炎患者常伴有乏力、倦怠、纳差等虚弱性证候,此皆因肾气亏乏,又受邪气所干,真元受损,殃及脾胃,无力主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活动所致。因此治疗此病,在祛邪的同时,尚需注重固肾气之本,方能祛邪而无伤正之虞,故治宜清热解*,补肾利水,凉血止血。此病急性期邪重症急,方以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柏、知母清热解*以治病之标,以六味地*丸(易熟地*为生地*)补肾益气以治病之本、助肾之气化,以车前子、牛膝、芦根清热利水消肿通淋,以白茅根凉血止血。急性期过后,患者情况趋于稳定,热退证减,故去蒲公英、紫花地丁等苦寒清热之品,恐其苦寒伤正,过犹不及。然邪去正伤,真阴耗伤,故加入旱莲草、女贞子,易生地为熟地滋补肝肾,菟丝子、寄生助六味地*丸补肾益气之功;邪虽去大半,但仍有伏留,故加琥珀粉以助清热利尿通淋。诸药合用,肾气得复,湿热得除,水肿得消,诸症得平。
3加味肾气汤
3.1方证解析
此方即为严用和《济生方》中记载的“加味肾气丸”。原文记载此方:“温肾化气,利水消肿。主蛊证,脾肾大虚,肚腹胀大,四肢浮肿,喘急痰盛,小便不利,大便溏*;亦治消渴,饮一溲一。”吴惟康教授将此方用于治疗肾病综合征、急慢性肾炎、糖尿病肾病、老年性尿道综合征等疾病,以全身浮肿,消长不已,颜面身肿,腰以下甚,按之凹陷不起,尿量减少或反多,腰酸冷痛,面色白光白,精神萎靡,纳呆,大便溏,甚者心悸胸闷,喘促难卧,腹大胀满,舌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为主要临床表现,证属脾肾阳虚、水湿内停者,与中医的“水肿”范畴相类。此方组成如下:附子5g,桂枝5g,熟地*15g,山药15g,山茱萸10g,泽泻15g,茯苓20g,丹皮15g,车前子15g,牛膝15g。功能补肾助阳,利水消肿。若小便清长量多,去泽泻、车前子,加菟丝子、补骨脂,以温固下元;若形寒肢冷、畏寒明显者,加杜仲、鹿角胶、巴戟天、仙灵脾等;若病至后期,肾阳久衰,阳损及阴,肾阴亏虚,致水肿反复发作,腰酸遗精,口渴干燥,五心烦热者,加女贞子、枸杞子、旱莲草、石斛等;若复感外邪,发热恶寒,肿势剧增,小便短少者,合越婢汤化裁,酌加生晒参、菟丝子等补气温肾之品。
3.2治验举例
患者,男,38岁。初诊:年4月23日。患者4个月前出现全身浮肿,尿少,西医诊断为肾病综合征,曾给予强的松治疗,病情时好时坏。现症见颜面及足跗浮肿,形似满月,面色晦暗,精神萎靡,纳呆,小便短少,大便溏,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实验室检查示:尿蛋白(+++),可见透明及颗粒管型,血胆固醇10.16mmol·L-1,总蛋白38g·L-1,白蛋白13g·L-1,球蛋白15g·L-1,尿素氮7.9mmol·L-1。中医诊断:水肿(水湿浸渍证)。处方:加味肾气汤加减。制附子5g(先煎),肉桂5g,熟地*15g,山药15g,山茱萸10g,茯苓20g,泽泻15g,丹皮15g,牛膝15g,车前草15g,桃仁10g,红花10g,10帖,水煎服。二诊:5月3日。患者尿量增加,水肿大减,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弦无力。复查尿蛋白(+-)。以原方减车前子、牛膝用量至半,加*参15g、生*芪20g。三诊:5月26日。上方出入20余剂后,浮肿基本消退,精神、食欲复常,复查尿常规蛋白(+-),血浆总蛋白60g·L-1,余值均恢复正常。继以上方加减,出入20余剂,复查血、尿均正常。随访1年未作。
按:根据临床表现,肾病综合征多归属于中医“水肿”范畴。中医学认为,水肿病的发生是内外之因相合而成,外因如感受风湿热*等邪气,内因有饮食劳逸等。外因作用于机体,导致肺、脾、肾三脏气化功能失调,从而导致疾病。正如《景岳全书·肿胀》所云“: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肺失宣降,不能布水散精;脾失健运,不能转输水谷精微;肾失开阖,清浊不分;三焦气化失司,水道不畅,以致水液潴留,溢于肌肤,发为水肿;或精微失摄下泄,而有蛋白尿;精微丢失过多,而现低蛋白血症;脾失健运,痰浊内停,或水病及血,瘀血内阻,痰瘀互结,而见高脂血症。又脾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内停,郁久化热,湿热蕴*,加之激素类药物的长期应用,更易产生湿热*邪。肾病迁延,病久入络,久病多瘀。湿热瘀互结,则水肿更重。由此可见,在病变过程中,以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为主,致气血阴阳不足,为肾病综合征之本,水湿、湿热、瘀血,为肾病综合征之标。又因其病位主要在肾,故当以固肾为要,因此吴老以金匮肾气丸为底方,固护真元,使肾水得充则肺金乃生,真阳得固则脾土能温,其气乃行,生化无穷。《医方集解》云:“此足太阴、少阴药也。桂附八味丸滋真阴而能行水,补命火因以强脾,加车前利小便而不走气,加牛膝益肝肾借以下行,故使水道通而肿胀已,又无损于真元也。”脾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虽属津液为病,但根据“津血同源”以及《金匮要略》中“血不利则为水”的理论可以推知,血运不利亦可导致水邪为患,血水共同作用,终至肾功能障碍,从而引发诸多变证。方中之牡丹皮、牛膝、桃仁、红花活血化瘀,以助水行,即吴惟康教授化瘀利水之谓也。
4讨论
上述三方,是吴惟康教授治疗肾系疾病的常用经验方,三方所治疾病较广,含盖了肾系多种疾病,临床上凡病因病机属湿热下注膀胱证、肾虚膀胱湿热证以及肾阳虚水肿证者,均可以三方作为基础方加减应用。
吴惟康教授指出,津液输布于全身以滋润和濡养全身筋肉皮骨,而经代谢后之水液则下注于肾,通过肾气的蒸腾气化,升清降浊。其浊者,再下注于膀胱,形成尿液而排出体外。若湿热之邪蕴结膀胱,以致升清降浊功能失常,膀胱开合失司,则可导致疾病。八正解*汤功能清利下焦湿热,使肾气蒸化,膀胱气化得复,从而使升降复常,诸证得解,小便乃得出。此外,八正解*汤用于治疗泌尿系感染等疾病时,尚可根据症状轻重主次之不同而随证变化。若为疾病初起,发热恶寒,全身症状明显者,可以金银花、连翘、栀子为主,重用木通、车前子,加蒲公英、紫花地丁。若全身症状不明显,而以尿频、尿急、尿痛为主症者,则可以木通、栀子为主,重用萹蓄、瞿麦、滑石,加琥珀、生地,症状控制后则以健脾利湿以巩固疗效。除此之外,在运用八味解*汤时,对于不同的病证,首先要抓住下焦湿热之根本,再根据不同证候加减与配伍,才可收满意效果。银翘地*汤是吴惟康教授比较有特色的经验方。吴老常以此方为基础,加减变化应用于临床多种疾病,屡试屡效。若为疾病早期,有发热恶寒等全身症状而肾虚不甚明显者,以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为主,重用牛膝、芦根、白茅根、车前子,加琥珀、藕节、茜草等。若全身症状已退而以尿频、尿急、尿痛、或水肿、或尿血为主者,则以芦根、车前子、白茅根为主,重用金银花、连翘、牛膝,加琥珀、猪苓、小蓟、蒲*等。加味肾气汤是吴老采用的严氏原方,为吴老温肾化气、利水消肿的基础方,也是吴老“化瘀利水”法在肾病中的应用,是现代中医治疗学上的一大创新。此法不仅可以用于治疗肾系疾病,亦可广泛用于妇科、外科、五官等各种疾病证属血水同病者。
肾主水,司气化,若功能失调,即可导致水液代谢障碍,以致水气为病。吴惟康教授治疗肾系疾病的关键即是把握住水湿这一病机,或为湿热,或为水寒,或由外感,或由内伤。故吴老临证擅长运用利水之品,并广泛用于瘀血、高热、淋证、痹证、痰饮、水气、下利、呕吐、喘咳等多种病证,通过利水排邪,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吴惟康教授业医数十载,其临证治疗精思慎虑,钻研学术严谨不苟,秉承祖国医学之精髓,又于学院执教,汇通中西,学验丰富,是龙江医派的杰出医家。本文就吴惟康教授“八正解*汤”、“银翘地*汤”、“加味肾气汤”三方治疗肾系疾病的临床经验做一讨论,以期得其精华之旨,有助于后学更好地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并指导临床实践。
文章来源:姜德友,倪丽娟,李富振.龙江医派名医吴惟康教授肾病三方初探[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39(07):-.[-09-21].DOI:10./j.issn-..07.
图片来源:网络
文案编辑:陆雪健
版权说明:本文为龙江医派研究会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