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花地丁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端午互赠明代折扇重骨轻面以素为美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标本兼治 http://m.39.net/pf/a_6185580.html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是传统习俗;但大多数人可能并不清楚,其实自唐代开始,端午节还有赠送扇子的旧例。更进一步讲,在历史上,扇子曾经承载着沉甸甸的文化内涵。尤其是明代,文人士大夫将折扇视为某种身份象征,折扇美学因此趋于极致。今天,随着复兴传统文化的热潮,折扇、扇骨日渐成为收藏界一门“显学”。折扇收藏家刘峻将为大家揭开扇子,尤其是折扇的文化面纱。

古人赠扇

多有弘扬仁风美德之意

据刘峻介绍,端午节赠扇之风,发轫于唐代,而始作俑者,就是唐太宗李世民。

王溥在《唐会要》中记载道:(贞观)十八年五月,太宗为飞白书,作鸾凤蟠龙等字,笔势惊绝。谓司徒长孙无忌、吏部尚书杨师道曰:“五日旧俗,必用服玩相贺,朕今各赐君飞白扇二枚,庶动清风,以增美德。”后来,宋代的高承在《事物纪原》中考证出:“推旧俗之语,则知端午之以扇相遗,自唐太宗始也。”

当然,赠送扇子的行为,并非始于唐太宗,只是他进行了“普及”,后来才风衍成端午节的一种习俗。早在《晋书?袁宏》中,就曾记载了袁宏出任地方官时,谢安赠送他一面扇子:“临别执其手,顾就左右取一扇而授之曰:‘聊以赠行。’宏应声答曰:‘辄当奉扬仁风,慰彼黎庶。’时人叹其率而能要焉。”谢安通过赠送一把扇子,希望袁宏给当地老百姓送去仁义之风。可见,古代的赠扇,其实包含了勉励、希望和寄托,并且大多和弘扬“仁义”等古风有联系,而唐太宗谆谆教诲的也是“清风”、“美德”。北宋著名词人晏殊在《飞白书赋》中用“分赐宰弼,涣扬古风”八个字,来说明唐太宗赠送大臣亲笔书写“飞白书”的扇子,就是希望大臣们弘扬优秀传统,提高个人道德修养。

傅抱石陈佩秋二湘图·风雨归程图成扇

至于后来民间风俗中“端午赠扇”演化出来的“辟邪、凉快”等含义,可谓是“移风易俗”了——从高雅、文艺转而为通俗、实用。譬如至今在浙江的宁波、湖北*石的阳新等地,端午节那天,出嫁的女儿要给娘家送礼、送扇子,就更多包含了世俗一面的意义。

但在明代,随着折扇于南宋年间由日本传入,体式日渐汉化、工艺日渐精良,与当时文人画勃兴的风气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时代审美、精神需求的载体。不仅宫廷里会在端午节赠送折扇,文人士大夫们日常也会手持折扇,将其当做一种身份象征,无论春夏秋冬,扇不离身。因此无论在工艺上还是选材上,都精益求精,可谓空前绝后。“明代最顶级的折扇,要五两银子,而当时的一两银子,大约可以换二石大米,可见一把好扇子,其价值绝不亚于现在的任何一种奢侈品。”刘峻如是说。

明代文人墨客常常亲自参与扇骨制作

那么,明代的折扇有哪些特点呢?刘峻说,首先,明代折扇的选材、制作,常常是文人墨客亲自参与,所以特别个性化。“那时候的风气跟今天不同,从皇帝到文人士大夫,都会参与手工劳作,像明朝皇帝热衷于做家具,文人士大夫动手更是常态,在制作扇子方面,也留下了不少资料。”

明末湘妃竹大扇骨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谈到沈梅冈由于得罪奸相严嵩,在狱十八年。在没有斧头、锯子的情况下,靠着把铁片磨得很锋利,将一尺多长的香楠做成了匣子,又用棕竹做成了有十八根扇骨的折扇,工艺水平之高,就是当时的能工巧匠也达不到。

明代折扇的第二个特征是重骨轻面。其实,早在《周易系辞下》中,就用扇骨来比喻人之风骨:“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易慎取舍,知轻重。”清代大书画家赵之谦也曾写过一段扇骨铭:“扇之骨,可刻铭,无此骨,扇不成,是一定法,难变更。”

至于扇骨以何为贵,就更显出了明代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趣味了。在日本,一开始折扇都是用木头做扇骨的,传到中国以后,因为竹子一直是文人士大夫的心头之好,将其作为自己立身立德的标杆,所以折扇汉化以后,竹做的扇骨便成为正统、主流。而且最风行的是棕竹做的扇骨,其中又以芝麻竹为最贵重。刘峻说:“竹子可分为三大类:一是斑竹类,包括湘妃、梅鹿、凤眼等;二是毛竹类,包括苦竹等;三是棕竹类,包括白棕、桃丝以及最好的芝麻竹、金丝棕等。芝麻竹表里如一,跟一般的竹子不同。今天我们看到的很多竹子,都是表面为竹青,里面为竹肉、竹*;而芝麻竹内外结构都类似于木质,纹理平整细腻,既有木头的细密度,又有竹子的韧性,特别能体现文人士大夫的崇高人格和审美倾向。”

明腊地紫花湘妃竹扇骨

至于为今人所重的湘妃竹,有明一代,却并非最重要的扇骨用材。因为文人士大夫崇尚的是内敛、“走心”,湘妃竹美则美矣,却比较外露张扬,因此不是所有等级都合用。“一定要达到蜡底紫花的标准。而蜡底紫花的湘妃竹,那是价同*金。所以,如果是明代流传下来的湘妃竹扇骨、玉竹扇骨,就必定是精品了。”刘峻说。

清代金石学复苏丰富扇骨艺术性

由于明代的社会审美倾向是以素为美、以轻为雅、以简为好,因此,扇骨也跟当时的家具一样,崇尚素雅、流畅,基本上不事雕琢。“当然也有一些扇骨上刻了字的,就是一般所说的扇铭,那就跟青铜器上的铭文或者砚台上的铭文一样,是非常高级的了。”刘峻谈到,沈梅冈被放出监狱以后,就是请了张岱的爷爷给写的匣铭:“十九年,中郎节。十八年,给谏匣。节邪匣邪,同一辙”;还有扇铭:“塞外毡,饥可餐。狱中箑,尘莫干。前苏后沈,名班班。”

当然,崇尚简美的明代折扇,进入清代以后,随着审美风气的转变,无疑也走上了繁缛之路。“首先是形制上变了,扇面大了、粗了,明代的扇子扇肩(扇面的下边缘)与执手的比例是5.5:4.5,到了清代变成了7:3,看起来头重脚轻,拿着也不舒服,而且容易破损。另外,就是重雕饰,尤其是乾隆年间,精雕细刻无以复加。很多人说乾隆工好,那时候做得很精细,但匠气太重。所以工艺进步,不等于审美进步。”

好在乾嘉以后,浙中一部分金石学家的参与,把折扇的制作引向了另外一种格局。“清中晚期开始,由于金石学复苏,金石学家们在扇骨上会刻很多金石图案来丰富扇骨的艺术性,跟扇面的书画相呼应。扇骨扇面呼应以后,就变成了四种元素组成的一把扇子,扇面一字一画,扇骨有的时候是两面都有文字或书画,很好地诠释了扇子的完整性。”

就是到了民国年间,也有一部分扇子做得非常不错。“比如金西崖,是近代海派竹刻的大师,他刻扇子,很多都是参照明代的标准式样,是真正的顶级文人扇,所以民国时期的折扇,有一部分格调也是挺高的。”

扇子是器不是物鉴赏一定要溯源

至于折扇的鉴赏,刘峻特别强调,要回归到对传统文化的溯源上。

山水(四幅)成扇水墨金笺、设色纸本、水墨纸本

“中国人常说器物,器有一定规制,在古时为祭祀、进庙堂所用,而物,并不要求规制,只要能尽其用就好。比如拐和杖,其实是两件事情,杖是表明执杖身份的,有所礼仪,而拐在五代十国才出现,是助行的实用物件。扇子是读书人用的东西,有文化、有象征、有精神,所以应该是器而不是物。但今天,折扇往往被简单地割裂开来看待,一是将其当成纳凉工具,因此被降格到五块钱一把、十块钱一把的地步。的确,就实用角度看,折扇的风还没有蒲扇大呢,何况现在还有了风扇、空调;一是被当做书画的载体,所以扇骨也就无足轻重了。现在整个传统文化确实在复兴,但我们一定要清楚,复兴的是什么?譬如说古琴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喜欢,但琴曲以前是弹给自己、弹给一二知音听的,所谓‘目送孤鸿,手挥五弦’,今天古琴却往往变成一种表演;折扇本来作为身份象征是要给被别人看的,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审美品位,但现在由于折扇文化大家都不懂了,就给自己看看吧。”

所以,折扇收藏这些年虽然显得比较热闹了,但刘峻认为,整体水平和过去相比还是有差距的。“真正做收藏,一定要找到更多的文献资料,了解一把扇子扇面、扇骨当时是怎么定价的,起码要有个基本概念。比如拍卖行有两把扇子,一个扇骨刻的是一字一画,一个刻的是钟鼎文,是同一位竹刻家刻的,先不论扇面,很多人就会觉得价格应该差不多,就按照这个标准去拍。但可能在当时,相差十倍都不止。”

文章来源:广州日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