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叠晴霞秋来水面
层层幽石人住画中
在中国有个广西,在广西有个桂林,在桂林有个全州,在全州有个湘山寺,在湘山寺有个飞来石,在飞来石上刻有全州著名僧人画家石涛的作品兰花图。
石涛,本姓朱,名若极,小字阿长,发为僧后,更名元济、超济、原济,自称苦瓜和尚(石涛与苦瓜的故事:历史上吃苦瓜最有名的人物,当首推明末清初的画家石涛。石涛是有开创性的一代宗师。他自号苦瓜和尚,餐餐不离苦瓜。甚至还把苦瓜供奉案头朝拜。他对苦瓜的这种感情,与他的经历、心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游南京时,得长竿一枝,因号枝下叟,别署阿长,钝根,山乘客、济山僧、石道人、一枝阁。他的别号很多,还有大涤子、清湘遗人、清湘陈人、靖江后人、清湘老人、晚号瞎尊者、零丁老人等。
石涛,是明宗室靖江王赞仪之十世孙,原籍广西桂林,为广西全州人。石涛生于明朝末年,十五岁时,明朝灭亡,父亲(年,石涛的父亲靖江王朱亨嘉在桂林自称监国,)被唐王捉杀。国破家亡,石涛被迫逃亡到湘山寺削发为僧。以后颠沛流离,辗转于广西、江西、安徽、江苏、浙江、陕西、河北等地,到晚年才定居扬州。他既有国破家亡之痛,又有两次跪迎康熙皇帝,并与清王朝上层人物多有往来,内心充满矛盾。他带着内心的矛盾和隐痛,创作了大量精湛的作品。最为人推崇的,是他画中那种奇险兼秀润的独特风格,笔墨中包含的那种淡淡的苦涩味。一种和苦瓜极为近似的韵致。所用世人皆知又让人费思的古怪别号:苦瓜和尚,瞎尊者。苦瓜何解?石涛双目明亮,又何以称瞎尊者?传说版本很多。较流行的说法是:苦瓜者,皮青,瓤朱红,寓意身在满清,心记朱明;瞎尊者,失明也,寓意为失去明朝。失明之人,岂有不想复明之理。石涛曾拜名僧旅庵本月为师,性喜漫游,曾屡次游敬亭山、*山及南京、扬州等地。
(石涛:松山茅屋)
石涛号称出生于帝王胄裔,明亡令他出家更多的只是一种*治姿态,这与渐江的"受性偏孤"是不同的,石涛的性格中充满了"动"的因素,因而他身处佛门却心向红尘。康熙南巡时,石涛曾两次接驾,并三呼万岁,并且主动进京交结达官显贵,企图出人头地,但权贵们仅把他当作一名会画画的和尚而已,并未与之计较,故而功败垂成。因此他是在清高自许与不甘岑寂之间矛盾地渡过了一生,好在他聪明绝顶,巧妙地把这种矛盾发泄到他的画作之中,所以他的作品纵横排闼、闪转腾挪,充满了动感与张力,这也正是他异于常人的高明之处。
(石涛:溪岸幽居)
石涛工诗文,善书画。其画擅山水,兼工兰竹。其山水不局限于师承某家某派,而广泛师法历代画家之长,将传统的笔墨技法加以变化,又注重师法造化,从大自然吸取创作源泉,并完善表现技法。作品笔法流畅凝重,松柔秀拙,尤长于点苔,密密麻麻,劈头盖面,丰富多彩;用墨浓淡干湿,或笔简墨淡,或浓重滋润,酣畅淋漓,极尽变化;构图新奇,或全景式场面宏阔,或局部特写,景物突出,变幻无穷。画风新颖奇异、苍劲恣肆、纵横排奡、生意盎然。其花鸟、兰竹,亦不拘成法,自抒胸臆,笔墨爽利峻迈,淋漓清润,极富个性。石涛的绘画,在当时即名重于世,由于他饱览名山大川,“搜尽奇峰打草稿”,形成自己苍郁恣肆的独特风格。石涛善用墨法,枯湿浓淡兼施并用,尤其喜欢用湿笔,通过水墨的渗化和笔墨的融和,表现出山川的氤氲气象和深厚之态。有时用墨很浓重,墨气淋漓,空间感强。在技巧上他运笔灵活。或细笔勾勒,很少皴擦;或粗线勾斫,皴点并用。有时运笔酣畅流利,有时又多方拙之笔,方圆结合,秀拙相生。
(石涛:松荫研读)
石涛作画构图新奇,无论是*山云烟,江南水墨,还是悬崖峭壁,枯树寒鸦,或平远、深远、高远之景,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他尤其善用“截取法”以特写之景传达深邃之境。石涛还讲求气势。他笔情恣肆,淋漓洒脱,不拘小处瑕疵,作品具有一种豪放郁勃的气势,以奔放之势见胜。对清代以至现当代的中国绘画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有《搜尽奇峰打草稿图》、《淮扬洁秋图》、《惠泉夜泛图》、《山水清音图》、《细雨虬松图》、《梅竹图》、《墨荷图》、《竹菊石图》等传世。著《苦瓜和尚画语录》,阐述了他对山水画的认识,提出一画说,主张“借古以开今”,“我用我法”,和“搜尽奇峰打草稿”等,在中国画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石涛:深山秋水)
石涛诗句:
搜尽奇峰打草稿。
画到无声,何敢题句。
浮云高士迹,枯木道人心。
叠叠晴霞秋来水面,层层幽石人住画中。
(石涛:山水)
石涛题画诗:
《竹石梅兰图》
一叶一清静,一花一妙香。只些消息子,料得此中藏。
《秋艇临风》
我来荷出水,住久叶渐凋。日许蜻蜓立,夜阑萤火飘。
《西樵苍翠图》
远山青可接,高树绿堪齐,西樵苍翠里,空有逸民栖。
《自画竹一枝》
未许轻栽种,凌云拔地根;试看雷霆后,破壁长儿孙。
《枇杷清藕》
滴滴酸同味,**胜过金,有仙难作酒,无藕不空心。
设芰情非少,投瓜意可深,如何清更极,未许一尘侵。
《题画山水》
山水有清音,得者寸心是。寒泉漱石根,冷冷豁心耳。
何日我携家,耕钓深云里。念念心弥悲,春风吹月起。
《山水图题》
岚气尽成云,松涛半似雨。石径壄人归,步步随云起。
往来发长啸,声闻拟千里。达者自心知,拂袖从谁语。
《山水图题》
笔底山香水香,点画烟树苍茫。心往白云画里,人眠*鹤书堂。
《梨花图》
人说梨花白雪香,我爱梨花似月光。明月梨花浑似水,不知何处是他乡。
《松梅图》
江村磊落相知少,老干苍虬雪未消。玉萼将开春乍晓,一生风韵见清标。
《秋鹰图》
海天一奋下层层,二月潜藏八月凭,莫说乱巢无处觅,听他灵鹊报孤棱。
《烟树涨村图》
棹歌江上不扬波,云里翩翩三雁过。客况难禁思故旧,如何烟树涨村多。
《写意花卉》
丹笔点秋墨写竹,无端一幅成二幅。墨宽纸短兴偏饶,烂醉霞天堪捧腹。
《山水图题》
露地奇峰平到顶,听天楼阁受泉风。白云自是如情物,随我枯心缥缈中。
《花卉册页豆荚图题》
紫花白花狼藉尽,眉毛碧翠眼中青。炎炎日晒草先腐,遮过流萤几点星。
《梅花图》
餐尽冰霜始破胎,寒情幽绝傍林隈。犹疑老鹤庭中立,髣髴孤云溪上来。
踏雪几回劳杖屡,乘风一夜散香台,主人能使宽杯兴,谁道花枝不忍开。
《长干寺梅花,归来作》
看遍梅花上已尽,更留藏本赠予还。若无口解冰霜案,那得相逢节操缘。
树到古寒根本健,花当初放雪香全。主贤客爱风流甚,孤月悬空情已褰。
《行书七言诗》
当年任侠五湖游,老大归来卧一丘。江上数峰堪供眼,床头斗酒醮诗喉。
吞声听说国朝事,忍死愚忠旦夕休。无发无冠双鬓白,对君长夜话真州。
《庚辰除夜诗》
院道兴灯挤不开,阿翁尤自者徘徊;不知几点穷酸泪,滴尽江南皮髓来。
去日语言难再觅,流水说*调新裁;由他把作秧歌唱,大地皆然爆冷灰。
《松山茅屋》
一林霜树明如绮,落日馀霞半山紫。下有茅斋八九椽,书声忽送秋风起。
天宇澄清鸿雁高,窗前坠叶时飘萧。秀看丹桂天边发,志此青松雪后凋。
《种闲亭图》
种闲亭上花如字,种闲主人日多事。多事如花日渐多,如字之花太游戏。
客来恰是种闲时,雨雪春寒花放迟。满空晴雪不经意,砌根朵朵谁为之。
主人学书爱种花,花意知人字字嘉。我向花间献一字,众花齐咲日西斜。
《*海云涛图》
*山是我师,我是*山友。心期万类中,*山无不有。
事实不可传,言亦难住口。何山不草木,根非土长而能寿;
何水不高源,峰峰如线雷琴吼。知奇未是奇,能奇奇足首。
精灵斗日元气初,神彩滴空开劈右。轩辕屯聚五城兵,荡空银海神龙守。
前海瘦,后海剖,东西海门削不朽。我昔云埋逼住始信峰。
往来无路,一声大喝旌旗走。夺得些而松石还,字经三写乌焉叟。
《花卉册页白菜图题》
请学为圃。春足风,夏足雨。上有青云下有土。真根不必论甘苦。今时缺此先能补。一种清芬向谁吐。
(石涛:对牛弹琴)
石涛书画的笔法,或者说个人风格。按分类有以下详述。
丛林:石涛画树木,多画平头树,故宫所藏《石涛山水册》中有他自题曰:“惯写平头树,时时易草堂,临流独兀坐,知意在清湘。”从他众多传世之作看,的确有许多树木的画法,其结顶多作“平头”。石涛画的松树,得法于*山,大致有两种画法:其一,是平坡之松,松干多挺直,松针较宽,短促出笔略带圆弧形,六七笔成一组,具自然生态之趣。其二,悬崖高山之松,松干多以斜出取势,盘曲瘦硬,松针细长刚劲,用墨干而浓,给人以苍劲畸形之感,多得益于*山。画杂树,其树干行笔古拙,枯笔之后多用湿墨破晕,点叶墨色较重,粗阔点中往往有细勾的夹叶,“大都以写石之法写之”。
山石:石涛画的山石,或用流畅而凝重的中锋线条,或用干毛而松柔的侧锋线条先勾出山体的轮廓和脉络,然后用不同的皴法,如解索、荷叶、披麻、折带和拖泥带水皴进行皴染,以表现山峦的凹凸和体积感。皴法虽多,但总的笔性是属于董源、*公望一类的柔性笔调,基本不用像斧劈一类的刚劲皴法。画远山不用淡墨染,而用浓墨泼染,以增加前山的明亮感,这是其他画家所没有的。
流水:石涛画的湖水、山泉等,具有静止、微动、汹涌澎湃的不同姿态,主要有三种表现技法:
1、远处或无风之水,多留空白,不画水波;
2、微波流动之水,多用细笔中锋,线条流畅轻柔;
3、波涛汹涌之水,用略侧中锋线条,细密、起伏有致地勾出,再用淡墨烘染,以表现水的远近和动势。
烟云:石涛画的云雾,多吸收*山三大奇观之一--“云海”的精髓,特别强调烟云的动感和气势,基本有三种笔法:
1、勾云法:用中锋线条,灵活勾出烟云,具有流动的气势和美感,如故宫博物院藏《采石图》;
2、渍云法:即利用山体、树木本身的水墨渍出云态,具有缥缈苍茫的艺术效果,多用于大段的烟云;
3、染云法:用淡墨湿笔烘染出云感,虽没有具体的笔触,却给人以迷蒙,烟云满纸之感,且多表现晨雾和烟雨之景。
石涛对后世影响极大,作品历来为藏家所钟爱,历代石涛赝品也经久不绝,但大多技艺低劣,属“皮匠刀”的笔法,很容易辨真伪。但现代画家张大千曾精研石涛,仿其笔法,几能乱真,他有不少仿画流传于世,极难分辨。张大千笔力不如石涛厚重,线条也较光滑,这是不同之处。以下为张大千仿品:
(以上图文源自网络)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