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次植物讲座的开场之时,我都会提一个问题,“大家喜欢动物,还是喜欢植物?”答案吗,我用脚趾头都能想出来。喜欢动物的孩子,占有绝对压倒性的优势。但是,每每在讲座的结尾,孩子们会把我的讲台围得严严实实。我知道,自己的努力已经在孩子心中播下了植物学的种子。
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让我们的孩子对植物学敬而远之,是什么让公众对植物学的误解如此之深,究竟怎样做才能让孩子们感受到每一片叶子背后悦动的生命魅力?让公众重新认识这一门与生命,与世界,与自己的人生都息息相关的学科,正是我想做的事情。
与植物相比,孩子为什么更喜欢动物?
相对于小猫小狗来说,植物是不招人待见的。第一大原因是因为植物是静态的。毫无疑问,学习植物知识,感受植物的美丽,是一个安静而漫长的过程。即便是一现而过的昙花,我们也要守候一个夜晚,才能感受那种缓慢而坚决的生命节拍。至于说平常的桃李杏梅,牡丹月季,她们的表演就更慢了。
除了慢吞吞,植物还无法与人交流,这也是天然的缺陷。因为人类是一种动物,我们已经习惯了用声音、动作、表情,甚至是语言来与整个世界沟通。即便是家中的小猫小狗,也能感受到我们情绪,这种感觉和反馈是植物无法提供的。这样就不难理解,植物学一直都是一个冷冰冰的冷门学科。更麻烦的是,植物学看起来没啥用。
无用之学的有用之处
要想让孩子们感受到植物之美,我们成年人首先得认同植物学的价值所在。
每一个物种都有自己生存的智慧,。紫花地丁在忙着招揽蜜蜂来吸蜜传粉,雪松则会大手笔地扔出巨量花粉,即便在阴湿的墙脚,苔藓们也在忙着制造养料繁育后代。不管是在肥沃的园地,还是贫瘠的荒漠,亦或是看似无法驻足树干之上都有植物在经营自己的生活。不要嘲笑蓝藻数十亿年的不变,那是因为它们能牢牢掌控海洋和江河,不需要改变而已。
那一点点智慧,我们真的看到了吗
植物的智慧究竟在在哪里?其实就在我们身边,窗台上那的绿萝是如何遇水生根的,家门口的梧桐为啥跟法国梧桐不一样?植物故事似乎无处不在,却又与我们擦肩而过。我们总爱说喜欢生活在充满绿意的世界里,却又对身边的花草视而不见。为什么会这样?
道理很简单,因为我们没有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