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花地丁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古都川端康成笔下日本传统与艺术的美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最好的治疗方法 http://pf.39.net/bdfyy/bdfyc/150828/4687762.html

川端康成极为欣赏纤细的美,喜爱用那种笔端常常带悲哀兼具象征性的语言来表现自然界的生命和人的宿命。

这是瑞典学院的教授在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给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颁奖词,他的这句话对川端康成获奖作品之一的《古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其小说《古都》的名字一样,川端康成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京都之子。

年6月11日,川端康成生于京都附近的茨木市大字宿久庄。父亲是一位对文学有着浓厚兴趣的医生,母亲则是一位传统的日本女性。

不幸的是,在川端康成两岁和三岁时,双亲相继因病去逝,使其失去了良好的生活与教育环境。由祖父母把他带回了大阪与京都之间的乡下生活。然而厄运并不止于此,7岁时祖母去世,11岁时唯一的姐姐去世,16岁时最后的亲人祖父去世。

这种接连失去亲人的痛苦在年幼的川端康成心中留下的深深的烙印,也形成了他抑郁低沉的性格。孑然一身的川端康成孤独的活在世界,或许是受父亲的影响,他对文学似乎有着与生俱来的天赋。

亲人的相继离世,让他一门心思的扎进的文学的海洋,幼年的他便饱读中外经典名著,也写下《致父母的信》《参加葬礼的名人》等一系列早期的作品。年更是凭借《雪国》《古都》《千鹤》成为日本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三部代表作之一的《古都》,在文学界占据着极高的地位。

这部小说极富抒情性,自始至终笼罩着一种氤氲之气,唯美凄凉,细腻含蓄,在平淡的情节中蕴含着淡淡的忧伤,行文之间充满了纤细清雅而幽怨的情调。

可以说古都是标志着川端康成后期创作更加成熟的一部作品,也是能准确体现其美学追求的传世之作。

01日本传统文化下的亲情美

传统文化下的亲情是小说中一个重要的主题,从其主线上看可以分为两条,一条是千重子与养父母之间的母子情,一条是千重子与其失散多年的妹妹苗子的姐妹情。

千重子与苗子的姐妹情关于书中千重子与苗子的感情,许多读者曾推测其中暗含了川端康成对其11岁时姐姐芳子的感情,这一说法虽无证据,但不可否认的是,川端康成在塑造这两个人物时,必然将自己幼年时的情感经历融入其中,芳子作为其唯一的姐妹,自然是其灵感来源的方向。

在创作《古都》之初,他本想写一个风花雪月的故事,可是写着写着就变成孪生姐妹的故事了,就像作家余华所说的那样,小说笔下的每个人物都是活的,他们的生命都有自己的走向,这并不是作家所能够控制的。

而川端康成写作过程中这种心理的变化,并非天马行空的猜想,而是其追求自我真实内心的结果,幼年时所遭遇的种种不幸,在潜移默化中引导着他将小说写向一定的方向。

小说中千重子和苗子本是一对孪生姐妹,父母迫于生计,将千重子抛弃,由绸缎批发商太吉郎收养,苗子则跟随父母,然而命运却发生了转折。被抛弃的千重子在太吉郎夫妇的养育下,成了衣食无忧的富家千金;被父母养育的苗子却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孤儿,母亲病故,父亲又在一次修理杉树枝时摔死,她被一个贫寒家庭抚养,成为一名受雇于人的劳动者。

多年后,千重子到北山观光赤松,与长的同样俊俏、几乎一模一样的姐妹首次邂逅,之后又在祗园庙会上再次相逢,在向神的祈求祷告中,这对*牵梦绕的姐妹终于相认。

此后,她们都把对方当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关心对方的前程。

千重子爱着妹妹苗子,并让她搬过来和自己一起住,可苗子却带着深深的愧疚,最终还是悄无声息地离开了千重子。

千重子与养父母的亲情千重子与养父母之间的爱是纯洁的、无私的,尽管千重子只是他们的养女,但太吉郎夫妇仍然给予了她全部的爱,这份爱向我们展示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并不会因为血缘关系的缺失而减少半分,反而爱的更加深刻、强烈、无私。

这也让身为养女的千重子,对父母的服侍更加尽心,更加孝顺,即便是知道自己并非亲身的真相后,也没有丝毫的减少。

母亲阿繁的爱是温柔而体贴的,当她看见千重子为生世所困,终日闷闷不乐时。她不惜用自己的人格来编造谎言,告诉千重子她的父母从来没有抛弃过她,千重子不是被抛弃,而是被自己偷来的。并时刻叮嘱千重子,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只要做自己想做的和喜欢的事情就可以了。

这样细腻温柔的爱,怎能不让千重子感动,怎能不让读者泪目。

如果说母亲的爱是涓涓细流,温柔、细腻,那么父亲的爱就是重如泰山,坚强、稳固。

父亲太吉郎是一个商人,他的性格古板而保守,然而为了千重子的幸福,他甘愿作出许多牺牲。

为了让千重子穿上更漂亮的和服,他宁可躲进山洞里冥思苦想;为了让千重子婚后过上好日子,他硬着头皮去求大友家的长子做自己的上门女婿。

如果说这样的付出还不够,那么她们爱屋及乌的收留千重子的妹妹就一定是爱到极致了,当千重子找到自己的同卵妹妹苗子后,她想将妹妹接来和自己一起住,太吉郎夫妇也欣然的同意了。

他们对千重子的爱,完美的体现了日本文化下的传承美。

02川端康成小说的艺术美

川端康成除了展现日本文化下的传承美外,也通过其细腻的写作手法,勾勒出了一系列艺术美。这也与他的生平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年幼时川端康成便励志做一个画家,并从未放弃自己的理想,对绘画艺术的热爱,也对他后期的文学作品起着重要的影响。文字上极富视觉效果,描绘的画面充满了动感和韵味,从而形成其在描述自然景物时,形成独特的“自然美”。

人物塑造时,他总能抓住人物的内心世界,用细腻的笔墨将其内心准确的把握。受佛教和虚无主义思想影响的川端康成始终保持着对美的追求,他认为女性的美总是和悲哀联系在一起的,这也使其在创作千重子形象时,着力表现她的悲伤美。

景物的自然美爱好旅游与绘画的川端康成,在小说中自然景物的塑造上也展现了其特殊的美。

在日本民族的观念里,人和自然是融为一体的,人应当在自然中展现出生命的根源,对自然的热爱能够换得自然对人的回报和融合。

小说《古都》就能够很好地体现出这种人与自然融合的宇宙观念,在小说中,人对于季节的感觉、人的感情和生活在自然季节的变迁和自然景物的变迁中,都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和发展,同时在这样的包容和发展中,也体现出了一种日本人对于环境的热爱,对于大自然所给予人的一切的阳光、雨露、能量、花草等等馈赠的由衷发出的感激,呈现出一种自然美感和和理念的融合。

同样小说中对于季节变迁下自然景物的变化也捕捉的极其细腻,小说中故事开始于春天,雨雪交加的一天,展现出一年始末交加,通过这种自然景物的变迁,表现出自然景物是有始有终的。

在季节的变迁中,作者引入日本固有的传统节日和习俗,将日本民族对于节日的寄托展现出来,又通过节日的寄托延伸出主人公千重子和苗子的姐妹情。

季节的变幻上川端康成可谓是独具匠心,春天里讲述着千重子的家境并逐渐迁出其弃婴的身份。在文化传统中,人们普遍认为春天是含着相思韵味的,这也与之后千重子对身世难以释怀埋下的伏笔。

夏季时千重子与妹妹苗子不期而遇,并且在随后到来的秋天在北山约定见面,直到最后在寒冷的冬天妹妹不辞而别,都紧紧地和自然的变迁、环境的发展联系在一起。通过小说的情节与自然环境的这种自然而然的融合和交织,将故事的发展完美地串联了起来,展现出了和谐自然的美感。

千重子的悲哀美小说中千重子的美集中反映在她的悲哀色彩上,人物形象充满了浓重的悲哀和忧郁气氛。

千重子作为小说的女主人公,将日本就是妇女的优良品质:优雅、贤淑、贞静、勤劳、节俭、善良都表现了出来,是作者笔下最理想的人物。

从小生在中产家庭,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的千重子,却在豆蔻年华时满怀愁苦,为自己的出生担忧。当其青梅竹马的男伴水木真一向他真情表白时,作为少女的她本该感受到无比的幸福和甜蜜。对此千重子却没有感觉,并一直沉迷于自己身世的痛苦中。

这一步步细腻勾勒出的形象,形成了一个温柔美丽却被无限忧愁缠身的千重子。

在川端康成众多的作品中,《古都》被认为是最优雅的一篇,千重子身上的悲哀美和作者也有着一定的结合。

同小说中的千重子一样川端康成也是失去亲人的孤儿,不同的是千重子比他更幸运,川端康成似乎将自己现实生活中的悲哀,寄托在了小说主人公千重子的身上。

让她在遭受命运不幸时,遇见了善良的太吉郎夫妇,在情感缺失时遇见了青梅竹马的水木真一,又找到自己的同卵双胞胎妹妹苗子。

细腻的心理描写、象征手法,将千重子的美与哀伤刻画的栩栩如生,使千重子成为具有不朽价值的艺术形象。

幽玄美“幽玄”是日本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文学概念和审美范畴,是日本文人阶层所崇尚的优美、含蓄、幽深、空灵、余情等审美情趣的高度概括。

它追求朦胧深远的意境,具有神秘性和超自然性,和禅宗精神有着深刻的联系。

佛典中的“幽玄”,意指佛法深奥、难以穷测,以及微妙、不可言喻、心行所灭等境地。佛法以外文献的“幽玄”大体都是老庄的玄虚的意味。

川端康成深受佛学思想的影响,其作品常常渗透着佛家“无常”和“万物如一”的观念,带有含蕴深妙之感。

《古都》中对紫花地丁开与落的描写体现了空灵的幽玄之美。无常的东西中也有真正的美,因为无常,所以要更加珍爱美的光辉,这就要求人们凝视自己的内心,激发心中的灵性。正因花的凋败,才能让它在开放之时让人感到新鲜和雅致。

当千重子为紫花地丁的凋零伤痛时,母亲阿繁则安慰她“明春一定还会重新开花的”,而秀男也曾坚定地说过:“花是活的,它的生命虽然短暂,但活得绚丽夺目。来年再含苞、开花——就像大自然一样充满生机……”。

尽管花开花落,命运无常,但人却因此更要珍惜和把握机会。受宗教影响的幽玄美,带着神圣化的特点。去除俗气,追求典雅。

03结语

读完川端康成的《古都》,再回顾其一生的创作之路。

可见《古都》是川端康成从追求西方新潮开始,在回归传统后。在东西方文化结合的交点上,找到合适位置后所创作的一部佳作。

川端康成适当的运用西方文学的现代意识和技巧,同时又重新评估了日本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适当调整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的复杂关系,使其作品既具有民族性、特殊性,又具有普遍性与世界性。

他的作品传承了日本传统文化,又打开了与西方文艺相接的大门,而打开折扇门的钥匙就是《古都》。的确任何好的作品,都应该立足于本民族之上。脚踏实地的踩于本名族上的作品,才能成为真正震惊世界佳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