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花地丁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医师承丨中医用药如用兵,如何才能用药如 [复制链接]

1#

经典一部,胜过杂书万本。清·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用药如用兵论》曰:“兵之设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后兴;药之设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后用。”

当知“以草木偏性,攻脏腑之偏胜,必能知彼知己,多方以制之”,所以,医者应“选材必当,器械必良,克期不衍,布阵有方”!

然而,若非深明中药之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者,焉能“调兵遣将”?若非深谙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之中药七情者,焉能组方用药?

想要活学活用药效佳,就一定要熟读甚至背诵这些中药经典!

《神农本草经》

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当推《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一般认为该书约成于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公元前一世纪~公元一世纪),一说是该书成书于东汉末年(公元二世纪)。

全书载药种,其中植物药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按药物功效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种,功能滋补强壮,延年益寿,无*或*性很弱,可以久服;中品种,功能治病补虚,兼而有之,有*或无*当斟酌使用;下品种,功专祛寒热,破积聚,治病攻邪,多具*性,不可久服。《神农本草经》序论中还简要地论述了中药的基本理论,如四气五味、有*无*、配伍法度、辨证用药原则、服药方法及丸、散、膏、酒等多种剂型,并简要介绍了中药的产地、采集、加工、贮存、真伪鉴别……是中药学的全面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本经》是汉以前药学知识和经验的第一次大总结,奠定了我国大型本草的编写基础,是我国最早的珍贵药学文献,被奉为四大经典之一,它对中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本经》成书之后,沿用余年,原著在唐初已失传,但它的内容仍然保留在历代本草之中。现存的各种版本都是经明清以来学者考订、辑佚、整理而成的,其中著名的有孙星衍、孙冯翼同辑本、顾观光辑本和日本森立之辑本。

《雷公炮炙论》

南朝刘宋时代(公元~年)雷敩的《雷公炮炙论》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该书系统地介绍了种中药的炮制方法,提出药物经过炮制可以提高药效,降低*性,便于贮存、调剂、制剂等。

此书对后世中药炮制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书中记载的某些炮制方法至今仍有很大参考价值。

《本草纲目》

明代(公元~年):我国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肩负时代的使命,在《证类本草》的基础上,参考了多部医药著作,对古本草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整理总结。

他边采访调查,边搜集标本,边临床实践,经过长期的考查、研究、历时27年,三易其稿,终于在公元年完成了多万字的中医药科学巨著《本草纲目》(简称《本草纲目》)。

该书共52卷,载药种,改绘药图幅,附方首,新增药物种,其中既收载了醉鱼草、半边莲、紫花地丁等一些民间药物,又吸收了番木鳖、番红花、曼陀罗等外来药物,大大地丰富了本草学的内容。

本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在文前编辑了序例,介绍历代诸家本草,证经史百家书目、七方、十剂、气味阴阳、升降浮沉、引经报使、配伍、禁忌、治法、治则等内容,全面总结了明以前药性理论内容,保存了大量医药文献。其百病主治药,既是临床用药经验介绍,又是药物按功效主治病证分类的楷模。

本书按自然属性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器服、虫、鳞、介、禽、兽、人共16部62类,每药标正名为纲,纲之下列目,纲目清晰。这种按"从贱至贵"的原则,即从无机到有机、从低等到高等、基本上符合进化论的观点,因而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它比植物分类学创始人林奈的《自然系统》一书要早多年。

《本草纲目》中的每一味药都按释名、集解、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等项分别叙述。详细地介绍了药物名称的由来和含义、产地、形态、真伪鉴别、采集、栽培、炮制方法、性味功能、主治特点。尤其是发明项下,主要是介绍李时珍对药物观察、研究和实际应用的新发现、新经验,这就更加丰富了本草学的内容。

由于本书不仅总结了我国十六世纪以前的药物学知识,而且还广泛介绍了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冶金学等多学科知识,其影响远远超出了本草学范围,

自年在南京印行后,很快风行全国,十七世纪即流传到国外,先后被译成朝、日、拉丁、英、法、德、俄等多种文字,成为不朽的药学巨著。

想能开方治病,就离不开对中药的理解。多认药、多上临床实践,以此来加深对中药的认知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对于0基础的同学来说,理解中医的思维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深入学习中医最好的方式还是师承,先打好理论基础,再跟师上临床反复实操,在实践中获得真知。师承可以允许学生没有基础,只要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没问题,便可找到老师进行师承,如果自己找不到老师可以找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