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北京市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等级的下调,越来越多的市民愿意走出家门,走进公园享受自然风光,在绿意盈盈的草坪植物当中放松心情。在这些公园风景区当中,有很多植被都是乡土植物,市属公园的绿地甚至八成都是北京乡土植物。这些靠天吃饭的“土著”不仅肩负着美化环境的功能,还能起到节能节水、平衡生态等作用。
黄色的抱茎苦荬菜
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综合处调研员朱英姿告诉记者,11家市属公园均为历史名园,绿地面积达公顷,是北京城区的绿肺,也是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基地。“乡土植物就是本地土生土长的植物,靠天吃饭,适应性极强,养护成本低,在生态治理、节能养护方面也表现突出,是公园绿化的最佳选择。”
近年来,市公园管理中心结合公园绿化改造,持续提高市属公园在景观营造中乡土植物的应用比例,陆续开展天坛公园西北外坛、紫竹院南线生态景区、玉渊潭东边界、陶然亭水生植物等37个公园重点景区改造项目,通过不断研究筛选,在各市属公园加大种植了鹅绒委陵菜、二月兰、蛇莓、涝峪苔草等50余种乡土植物。
在天坛公园公顷绿化面积当中,有公顷绿地都是原生态的乡土植物,种类已达多种。“春花绚丽,夏秋浓绿,这些乡土植物每年三月一直到入冬前,持续为公园扮绿。”天坛公园高级工程师刘育俭告诉记者,每年三四月份,公园里的二月兰、早开堇菜、紫花地丁、蒲公英会次第绽放;一进5月,白色的夏至草、黄色的抱茎苦荬菜与紫色二月兰共同形成一片绚丽的花海;七月到九月狗尾草、蟋蟀草、马唐、虎尾草、灰菜就会相继上场,随时让游客享受绿色空间。
天坛公园的二月兰花海
“其实这些乡土植物已经经过长期的考验,完全与本地环境融为一体,不需要特殊的人工干预就能自然生长,可以说非常’低碳’。”刘育俭以二月兰为例,天坛公园的古柏区和西北外坛的二月兰随地而生、连接成片,也不需要为它们浇水施肥,“只要一场降雨就能蹿得老高,它们的种子落地之后,也可以自行发芽生长。”不过,为了让二月兰能长成花海景观,公园经过多年实践总结出了一套精准时间修剪、保持修剪高度、适时补播草种的养护技术。刘育俭告诉记者,二月兰开花之后会形成枯黄色荚果,放眼望去并不好看,“但是我们并不着急剪掉,而是等到6月份种子落地再剪,这样就能保证种子顺利发芽,相当于补充栽种。”这种精准时间修剪法其实是对二月兰这个种类的延续和保护。
紫竹院公园的蛇莓
在紫竹院公园,别看这里的植物以竹子著称,但其实乡土植物也不少,包括蛇莓、委陵菜、连钱草、紫花地丁、番红花等上百种。这些日子,如果走在公园的竹林间,会发现成片的“绿毯”中有星星点点的红色浆果点缀其中,红绿搭配甚是好看。“每年4至7月是蛇莓的花期,5月到10月是果期,花是黄的,果儿是红的,能持续为游客带来景观效果。”紫竹院公园园林科技科长范蕊说,蛇莓这类乡土植物不仅能带来观赏性,还能为公园小环境的生态平衡做贡献。原来,这些颜色鲜艳的小果子能吸引鸟类的采食和栖息,“鸟儿来了,害虫自然就会减少,达到了生态的平衡。”为了能让游客体验乡土植物带来的和谐环境,公园开展南线生态景观提升工程,例如在东区大草坪打造以野花地被、宿根花卉和一二年生花卉组合的疏林草地生境;为了培养孩子们观察自然的习惯,在科普花园栽植观赏类乡土植物,了解北京本地乡土植物的特性,宣传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
紫竹院公园一角
朱英姿表示,截至目前,市属11家公园野生地被和缀花草地达到了绿地面积的80%以上,为游客提供了更加舒适、自然的游园环境。未来,市属公园将扩大对市属公园自然绿地和自然植被的保护范围,建立多功能生态保护区,维持公园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高效,为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和利用提供适宜的机会。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叶晓彦
编辑:杨萌
流程编辑: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