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大部分中药的来源都属于植物,而各种植物,它们又会有不同的生长周期,每个周期不同阶段,这些植物体内积累的成分也就不尽相同。体现在药性上,就会有优劣之别。
实际上,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比如“道地药材”之说,其实就是从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植物当然也是一样,某个地方适合某种植物生长,所生长出来的植物就可能含有更丰富的物质,这和现代科学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
具体到某一种植物来说,它们既有一年四季的生长阶段之分,又有根、茎、叶、花、果实等部位的区别。用我们通俗的话来说,每个部位的实际功用都有可能出现很大差异。
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对中草药的采集方法做一个归纳总结了:
1、全草类:
大多数全草类中药,它们都是待其植物生长充分、枝叶茂盛、即将开花或者刚刚结出花蕾的时候采集。
如果是地上植株入药者,那就从根割断,比如益母草、荆芥、薄荷、紫苏,都是这种方法。
如果是全草整株入药者,那就连根拔起,或者干脆用工具挖出来,比如车前草、蒲公英、紫花地丁等。
一些藤类植物,很多都是茎叶同时入药的,所以也就应该在生长旺盛时割取,比如夜交藤、忍冬藤等。
有的植物还必须采集嫩苗,如茵陈蒿;
有的则必须带着叶和花梢,如夏枯草。
2、叶类:
仅叶子入药的植物,大多都是在花蕾将放之际、或者盛开时采集。
这个时候是植物生长最茂盛的阶段,药力相对也就更雄厚,如大青叶、枇杷叶、艾叶等。
而在荷花含苞欲放或盛开时采集的荷叶,色泽翠而质量最好。
此外,还有一些特定季节性的叶类,如秋霜之后采集的桑叶。
3、花类:
绝大多数花类中药都应在“怒放”时采集,由于大多数是植物的花是次第而开的,因此可以多次采摘。
如果采集的时机过迟,花瓣已经脱落或变色,气味散失而影响质量,如菊花、旋覆花。
但也有的品类却不能待到花开,而是要求采集花蕾、也就是含苞欲放时采集,如金银花、辛夷等。
一般来说,颜色鲜红的花类,多数应该在花冠由黄色变橙红时采收。
而有的用花粉入药者,那就必须在盛开时操作,比如蒲黄。
4、果实种子类:
绝大部分的果实种子类中药,应该在成熟时采集,如瓜蒌、马兜铃等。
但青皮、枳实之类则是个例,它们需要在半成熟时采集加工。
如果以种子入药者,基本都是成熟后采集的。可以根据成熟顺序而安排在一段时间内连续采集。
但要避免果实裂开而散失,比如茴香、豆蔻、牵牛子,最好是在开始成熟时的早晨采集。
一些容易变质的浆果,比如枸杞、女贞子,则应该在刚成熟的早晚采收,采收完后还要及时粗加工,以免变色变质。
5、根茎类:
按照传统,根茎类的中药每年有两个“最佳”时间段采集,那就是每年的二月和八月。
二月属于早春,植物的阳气生发,八月属于中秋,植物的生气收敛。
这两个时期,植物的根茎内含有的成分最多。因此,传统采药人有“春宜早,秋宜晚”之说。
当然也有少数例外的根茎类,如半夏、延胡索,它们以夏季采收为宜。
6、树皮类:
无论是树皮还是根皮,大部分都是在清明到夏至之间采集,如黄柏、杜仲、厚朴等。
也有几味比较特殊的,如桂皮宜在十月采集,牡丹皮宜在春天采集,地骨皮和苦楝根皮适合秋后采集。
总而言之,植物类中草药里的采集季节和时机,是非常有讲究的,唯有真正结合其生长特点才能掌握。当然,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采药这个动作有的甚至非常神秘,某些荒诞不经之处,我们也还是应该加以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