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小儿喝中药,素来令家长们头疼。医生在开处方时,也需考虑“小儿不喜药”之性情,作者为此提供了几个小经验供读者参阅。
张女,1岁4个月(顺产)。年7月10日就诊。其母亲代诉:咳嗽3天,昨天加重。三天前开始咳嗽,昨天穿衣单薄受凉后,咳嗽加重,发烧,恶寒甚,有点抽搐。
近期用药有小儿氨酚*那敏颗粒和头孢、退热贴。现流清鼻涕,喷嚏,恶寒有汗,精神可,哭闹甚,眼睛有点红肿,胃纳不佳,无呕吐,平素汗多,大便昨天未解,近来一个月大便一粒粒如羊屎状,稍油腻则腹泻,手背稍热,手心不热。查扁桃体稍红,脉浮细,指纹浮紫至气关。辨证为脾胃虚弱,外感风寒,入里化热。
柴胡15g,*芩6g,南沙参10g,姜半夏6g,生姜2片,枣3枚,炙甘草3g,桂枝6g,白芍6g,杏仁6g,厚朴6g,钩藤6g,2剂。
2日后回访,其母述小儿嫌药苦,灌不进去,医院打针处理,流鼻涕、打喷嚏已愈,还剩点咳嗽,准备等咳嗽好了之后再过来调理脾胃。
回访结束,我忽然想起小儿不喜药,如果是从小喝中药长大的小儿倒无所谓,但若是刚开始看中医的小儿或者稍大一些的儿童,喂药就成了让家长很头疼的一件事情,往往要几个大人抓住,往嘴巴里硬灌,可常常还会吐出来。
记得我们客家小儿喝中药时,往往要在药里放很多白糖,喝完药之后还要抓一大把白糖放在嘴里,当年生活条件艰苦,白糖属于大人严防小儿偷吃之品,但喝中药时,大人就随便孩子享用。不过,很多人都认为药里面放糖会妨碍药效,所以就只能从其他方面想办法。
再看看自己的处方,美其名曰为经方加味,殊不知随意加减反而破坏了经方原有的味道,很多纯正的经方其实原本口感很好。吸取了此次教训,我也逐渐改变了随意加减经方的毛病。如年7月27日的一个病例:
卢女,5岁。其母代诉:昨天开始诉腹痛,脾气暴躁,平素易腹痛及鼻塞流鼻涕。刻下腹痛隐隐,腹部按之柔软,有点鼻塞、流清鼻涕,睡眠可,大小便正常,余无不适,舌淡苔白腻润,指纹浮紫隐隐,脉浮缓。考虑乃肝脾不调,肝气过旺横克中土,故而治法当疏肝理气、健脾祛湿。选用经方柴归汤,因其易腹痛故去*芩。
柴胡6g,*参10g,姜半夏10g,生姜2片,蜜枣15g,炙甘草6g,当归10g,川芎6g,白芍20g,茯苓10g,泽泻10g,白术10g,3剂。
嘱咐其母亲,平素少给孩子压力,尤其不要在吃饭之时说她;饮食方面注意少吃冰冻生冷,可减少其腹痛的发作。
年7月30日复诊,其母代诉服药后已无不适,女儿说此药是甜的,并不拒绝用药,前来复诊要求调养体质。
善哉!小儿不喜药,不得不在用药之时顾虑小儿之性情。在此提供几个我应对小儿不喜药之小经验:
(1)如果能选择食疗或是小儿推拿则尽量不用内服之药。
(2)3岁以内小儿亦可以通过泡脚来达到疗效,特别是感冒或是腹泻小儿,通过脚部皮肤吸收,一样可以达到内服药的效果。
(3)也可以选用免煎剂或者是中成药颗粒剂。
(4)内服用药处方尽量少用苦寒之品,如果确实需要清热,可以考虑尽量用甘寒、甘淡或者是药食两用之品。
(5)内服处方用药尽量加大调味之品的用量,如炙甘草、生甘草、大枣、红枣、蜜枣、冰糖、麦芽糖、麦芽、谷芽等。
(6)经方组方严谨,口感清纯,尽量不要随意加减,以免破坏原有药味。
(7)煎药用水无需太多,煎出的药量大约小碗容量的三分之一量即可。我经常嘱咐患儿家属,小儿用药气味到了,即可见效,无需喝药太多,太多反而妨碍小儿胃口。
(8)小儿风寒感冒发烧,只要发烧不是特别严重,可以泡个热水澡,让其发汗,亦可达到汗出热退的效果。
本文来源:《一个青年中医之路——从经方庙堂到民间江湖》。sdf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